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

是协调员,更是生命接力的摆渡者

发布时间:2023-04-13 16:39 来源:合肥市红十字会 作者:陈圆圆 浏览次数:

    叮叮……手机铃声响起,电话那头传来医院的信息:“请您过来见证这例器官捐献,时间大约是2个小时后。”

    这样的电话,5年来,王双全已经接了一百多次,每一次他都准时达到,风雨无阻。

    临危受命,坚定不负使命

    2014年,王双全退伍转业来到安徽省合肥市红十字会,接手“三献”工作,那时合肥市红十字会没有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(后简称协调员),为了打破这一局面,2016年王双全被安排参加协调员培训,“其实一开始也挺彷徨的,毕竟自己是理工科出身的,没有医学背景,但是军人以‘服从命令为天职’的信仰,又让我克服了对未知的恐惧,接受了任务。”

    谈起见证的第一例器官捐献,虽然距今已经6年了,但当时的情景,王双全还历历在目,那是2017年3月24日晚上发生的事情,捐献者是一名8岁的小孩,捐献实施时间是凌晨左右。ICU病房外,站着孩子父母和爷爷,一到现场,王双全立马感受到一股巨大的悲痛。尤其是孩子的爷爷,孩子从小在他身边长大,自从孩子患病后一直很自责,觉得是自己没把孩子带好,才让孩子患病。当见到王双全时,这个年迈的老人一把抓住他的手,扑通一下跪了下去,嘴里呢喃着“帮帮忙,(把这事)搞好”,那一刻王双全很是无措,赶紧扶起老人,那是他第一次深切地认识到器官组织捐献是真正的生命接力与传递,他暗暗下定决心不负使命,做好器官捐献见证工作。自此以后,24小时待机对于王双全来说已经成了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习惯,他说就怕错过了一个电话,没有完成往生者的遗愿,没有托住待移植患者们的希望。

    虽有遗憾,更多是爱与希望

    6年的时间里,王双全见证了一百多次器官捐献,其中也有见证失败的经历。一次前往县医院见证一例器官捐献,患者是因车祸导致脑部死亡,王双全下午驱车赶去,期间帮助家属处理事故认定。一直工作到凌晨3、4点,但因为迟迟开不下来死亡证明,家属最终却放弃捐献,王双全只能带着遗憾回了合肥,“其实不仅仅是协调员感到遗憾,我想那些正等待器官移植患者与有意愿捐献的患者也都感到遗憾吧”。

    现在王双全已见证了112人实施器官捐献:李晓侠,全国首例器官受捐者也是捐献者,完成了生命的施与受;王婷婷,因突如其来的妊娠子痫,从幸福的“准妈妈”滑向生命的终点,却有5人因她“生命的礼物”重获新生;陈嘉伟,安徽省首位在校大学生器官捐献者,突发疾病不幸离世,却无私捐献器官助他人重获新生……这些闪亮的名字如今既存在王双全的记忆里,也刻在大蜀山文化陵园的石碑上,“每年都要去看看,现在碑上的名字越来越多了,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宣传,更因为现在人们素质与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”王双全说。

    一个人生命的逝去,能用器官捐献的方式,为他人带去生的希望,完成生命的接力。作为一名协调员,在这一过程中,王双全见证了捐献者及其家属大爱:不舍亲人生命的离去,却因大爱无私捐献器官帮助他人重获新生;也见证了等待移植病患的希望:那些失去光明的人重新看见了多彩的世界,那些濒临死亡的人获得了重生的机会。

    从登记到慰问,感动无处不在

    王双全在“三献”工作中,已办理遗体器官组织捐献登记500余次,其中有耄耋老人、也有青壮年,还有刚满18岁的00后……王双全说这几年人们观念变化很大,谈起遗体器官组织捐献登记,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,而是一位考研成功的学子送给自己的礼物;是一位尿毒症患者接受肾移植后对生命和捐献者的感恩与反馈;是老一辈响应国家政策,同时也减轻子女负担的表现……

    王双全每年都代表市红十字会,前往器官捐献者家中,对其家属进行慰问,让家属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感谢与敬意。一次慰问中,当王双全准备离去时,捐献者的父母神色有些局促,带着不安,但还是鼓起勇气说“捐献以后,我们感到孩子并没有完全离开这个世界,但总想知道孩子捐献的那些人怎么样呢”,王双全说这是所有器官捐献者家属共同的心声,因为双盲政策,供受双方都不清,但捐献者家属都有一个朴实的心愿:希望受体移植手术成功,重获健康,亲人凋零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续。

    每一次见证、每一次登记、每一次慰问,有悲、有喜、有无力、有感动、有辛酸、有欣慰,五味杂陈中,王双全说他更多的是看到了人性的无私与温暖。现在市红十字会的协调员已增至4人,3支志愿服务队几百名志愿者参与遗体器官组织捐献宣传工作,“还会有更多人加入到生命接力的事业中来”,王双全坚定地说。

王双全(右)指导群众填写志愿捐献登记表